无线通信教研中心
王文博,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通信学会副理事长,IEEE高级会员等。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6月至2017年9月,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近年来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973”课题、“863”项目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无线通信组网理论与应用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教育部科技发明奖一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在包括IEEE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彭木根,男,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科睿唯安全球ESI和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推动“北京创造”科技领军人物,IEEE Fellow、I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现任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执行院长,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工委主任,北京市科技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协同组网研究与工程实践,在无线网络协同通信理论、云/雾无线组网、灵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 获中国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用论文2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一万余次。因在协同自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获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JCN年度最佳期刊论文奖等。出版中文学术专著8部,英文学术专著2部,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受邀担任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Network等国际顶级期刊指导委员会委员或编委等。
张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入选“北京科技新星”支持计划。研究领域包括:5G系统与网络、边缘计算、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在无线领域主要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合作课题等多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国际会议论文奖5项。
郭文彬,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7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2007年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专项、自然基金,企业合作等在内的科研项目。目前研究方向:高速移动通信理论与系统、认知与智能无线网络理论与系统、通信与雷达信号处理、大规模信号处理理论。联系:gwb@bupt.edu.cn
啜钢,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北京邮电学院无线通信学士毕业,1999年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毕业,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毕业。2006年-2007年到美国费城德雷克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 Drexel)做访问学者,2019年9月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在期刊、学报以及各类国际著名会议发表了70多篇(SCI/EI)学术论文;主编了包括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10多部;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自然基金、“863”等国家级项目多项;主持完成了多项与华为、中兴、普天、烽火通信以及中国移动等三大运营商的委托开发合作项目。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无线通信理论、智能网络运维与优化、智能网络规划预测以及无线网络动态性能分析和无线网络定位理论与开发等。电子信箱:chuai@bupt.edu.cn.
赵成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生,1996年7月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四项,发表文章100多篇,获专利1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应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联系电话:61198006电子邮箱:clzhao@bupt.edu.cn
龙航,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生,分别于2005年、2010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无线通信中心任教。近年来一直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重大专项、自然基金,863、973等在内的大量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网关键技术。联系电话:61198066-4
孙卓,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机器学习与信号处理。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863课题、国际企业合作、国防重点基金等项目,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IEEE CSPS2012最佳论文奖。担任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人,IEEE系列国际会议的程序技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来发表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六十余篇,完成1本译著、2部著作,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5项。Email: zhuosun@bupt.edu.cn
李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具体研究方向包括空天地融合通信关键技术、无线信道重构理论及空口测试技术、B5G/6G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专项等多个国家科技项目,并长期与多家行业主导单位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科研合作。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建“5G OTA研究与测试中心”,建成全球首套毫米波OTA性能测试系统;与小米公司共建“北邮-小米前沿通信与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中国/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电子邮箱:liyong@bupt.edu.cn
梁利平博士,现任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领军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比科奇5G芯片联合实验室主任。2003年从美国硅谷回国,曾任清华大学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兼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示范微电子学院岗位教授。承担过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课题牵头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03专项课题“面向LTE-Advanced的终端软基带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项课题“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次。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DSP处理器、通信基带SoC芯片、混合信号处理与电路、芯片可靠性与安全。
管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0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任副研究员。2021年人才引进至北京邮电大学任特聘研究员。曾主持2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1项中科院重点课题,参与多项03专项、科学院及企业的DSP处理器、Serdes、软基带芯片及系统项目,完成多项4G/5G核心IP及基带系统平台。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集成电路技术、通信处理器架构及基带系统等。邮箱:guanwu@bupt.edu.cn
彭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2003年在诺基亚研究中心从事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之后回校任教。2012年起担任CCSA IMT-A/IMT-2020推进组D2D技术讨论组组长。目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新型无线通信网络,信息隐藏与安全通信,认知无线电与Device-to-Device(D2D)通信,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无线通信系统研发等。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24篇。申请/授权国际专利12项,国内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本。负责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三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无线通信系统研发经验丰富,成功研发商用无线通信测试与网络设备10余种。
赵慧,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03年、2006年在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无线通信中心主任。近年来参加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863计划在内的大量研究项目,在LTE-Advanced、超高速WLAN、5G等技术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70多篇,合作专著2部;作为第1发明人已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0项。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IET通信期刊2015年度最佳论文奖。目前研究方向:6G无线传输技术、SDR和智能应用开发。
赵中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生,2009年获北京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学位,2014年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边缘智能与计算,在相关方向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40余篇,会议论文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提交提案文稿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基金、企业合作等项目20余项。获得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2018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9北京邮电大学“1551”计划托举人才。目前担任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编委,曾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次、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优秀编委奖2次、2017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优秀审稿人奖。并担任IEEE ICC\GlobeCom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
赵龙,男,副教授, IEEE会员。于2015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于201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习一年。现主要从事“智能通信与机器学习”和“海量信号处理与计算”的研究。曾主持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迄今为止在国内外知名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15余项,出版专著1本。曾获得“2015年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015年IET Communications杰出论文”等奖项。
胡春静,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生,1991年北京邮电大学学士(通信工程),1994年北京邮电大学硕士,2007年北京邮电大学博士(通信与电子系统)。1994年留校任教至今,先后进行过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无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编、参编教材著作4部。
彭岳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获得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赴悉尼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压缩感知、物联网/5G移动通信等。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十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专著/译著3部。
靳浩,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于1989、1992和1996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近40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6项,提交标准化提案6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网络、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
纪晓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理论、移动IP技术及无线网络大数据挖掘等。
全庆一,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生,1990年西电学士(信息工程系),1993年西电硕士(信息工程系),1997年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博士(通信与控制工程系),1997-1999年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今在北邮任教。期间,2005-2006年在韩国产业技术大学访问。主要研究方向是无线技术及其应用。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高伟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生,200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2012年任职于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研究工作,2012-2014在北京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无线体域网和智慧医疗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智慧医疗、健康计算等。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2部,申请专利30余项。
许方敏,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3月,在三星电子中国通信研究院任高级研究员。2014年4月至今任教至今。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主要研究方向: 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电子信箱: xufm@bupt.edu.cn
李斌,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统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方法理论、毫米波通信/雷达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在国际重要期刊IEEE JSAC/TSP/TCOM和重要会议 ICC/Globecom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检索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20项;主持/参与国家级/企业科研项目7项;荣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次(WCSP, Chinacom),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和2等奖各1次;入选2018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和北京邮电大学1551计划托举人才。邮箱:Binli@bupt.edu.cn.
梁栋,男,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一直从事计算无线通信、无线网络信息理论、无线网络自组织、无线定位技术和无线网络大数据挖掘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在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等著名刊物和IEEE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EEE WCNC等著名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2项;作为共同作者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3项,目前主持省部级产学研项目1项、横向科研合作项目2项,参与其他科研项目2项。
张佳鑫,男,讲师,博士。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专业,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卫星地面融合网络、算力网络边缘智能及智慧城市研究。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并获IEEE WCSP 10-year Anniversary Excellent Paper Award、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邮箱:jxz@bupt.edu.cn。
罗汉青,男,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CPU/DSP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微处理器架构/集成电路验证/信息安全等。
王志君,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获硕士学位。随后入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工作,并于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曾在中科院微电子所先后任职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通信中心副主任。后人才引进至北京邮电大学任特聘研究员。曾参与并完成包括国家03专项、中科院STS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及中国科学院重要项目。面向通信应用,完成了全自主多核DSP处理器核的结构设计与实现优化及多款通信基带SoC芯片流片验证。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实现了全自主自研通信IP的产品转化。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研究方向包括面向领域应用的超大规模异构SoC芯片架构研究;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等。邮箱:wangzhijun@bupt.edu.cn.
杨鸿文导师组:
杨鸿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甘肃,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杨鸿文教授是无线通信教研中心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第四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
常永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北京,现任职于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无线通信中心无线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多项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编、参编著作9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4G/5G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性能评估。
高月红,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标准化进程及提案研究、4G/5G新技术研究。作为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中英文著作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Email:yhgao@bupe.edu.cn
李海涵,男,师资博士后。2011年、2014年和201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无线信道建模、无线信道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参与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研究方向:无线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Email: lihh@bupt.edu.cn。
李卫东,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楼培德,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年生于江苏,主要从事研究移动多媒体信息终端技术和移动信息化产业政策,移动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曾多次获得过省、部、市科技奖、发明奖。曾担任过国家科委“863”计划“317”通信主题光通信专家组成员。曾经分别担任过电子工业部通信产品与系统装备司无线处处长,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通信产品处处长,推动并具体规划指导了国家移动通信产业化重大专项的实施,直接推动了中国移动通信国产手机制造业的诞生和发展。楼培德同志现兼任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和中国标准化协会多媒体通信广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王亚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IEEE 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宽带移动通信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LTE-Advanced 及5G 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性能评估,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承担或参加了14 项国家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 项, 863 计划3 项,国家支撑计划1 项,自然科学基金2 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18 项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教科书或专业书籍7 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EI 收录9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 余项,其中PCT 国际发明专利2 项。提交3GPP 标准提案15 篇,CCSA 标准提案16 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Email:wangyf@bupt.edu.cn
王泽玉,北京邮电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毕业后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Signal Processing”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自适应检测,雷达目标检测,统计信号处理。联系方式:zeyuwang@bupt.edu.cn
韦再雪,女,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主研人员或负责人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译)作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八项。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Email: zaixuew@bupt.edu.cn
袁超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无线通信中心。招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代码:081002),主要研究领域是未来无线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网络巡检与测试、无线网络优化等。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其他协作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7部。主要参加科技类社会活动经历: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E-Mail:yuancw2000@sina.com.
张洪铭,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与组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21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Email: zhanghm@bupt.edu.cn
张欣,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涉及无线传输技术、无线资源管理、跨层优化和物联网等。作为主研人员或负责人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著作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研究方向:移动通信。 Email: xin.zhang@iee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