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网无线教研中心
张平、陶小峰导师组:
张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无线通信。1990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学通报》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五届咨询委员、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专家、IMT-Advanced 5G专家组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多次;代表大陆学者第一次获JCN最佳论文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出版书籍7本,多篇SCI检索论文,具有较高影响因子;获授权发明专利授权131项,其中关键的技术已经形成了7项国际标准。
陶小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IET会士,IEEE高级会员,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2010年),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IEEE通信学会北京分会主席。近五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次,撰写中英文专著各1部,中文专著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获授权发明专利80项,两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计划;获201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陆军,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双聘教授”,1964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85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水声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长期从事雷达和预警机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研制工作,在雷达领域,重点开展三坐标雷达体制研究,攻克频扫体制、阵列天线、全固态发射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国内首型全固态频扫体制雷达。在预警机领域,提出并建立了预警机全开放体系架构,突破综合检测识别、空地协同多源情报综合处理等关键技术,作为总设计师,成功研制首型国产预警机,首型出口型预警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宇,男,讲师,硕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07和2013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从2008到2015一直在伦敦大学学院工作,职位为研究助理,后升格为博士后研究员,主要负责欧盟FP7项目—合作对象网络。
崔琪楣,女,教授,博士生导师,bet356体育娱乐官网泛网无线通信中心主任,IEEE Senior Member。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十多项。已在通信领域核心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九十余篇;出版著作2部(一部获 “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译著1部。曾获第三十一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IEEE WCNC 2014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IEEEISCIT 2012国际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2009ACM MobiCom国际会议展示奖等。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和国际专利5项,多项专利已转让给中国企业。十余篇标准文稿已被3GPP LTE-Advanced国际标准化组织接纳。研究方向:面向新一代(5G及Beyond)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新理论及技术、无线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机器类型通信传输与组网研究。
E-mail:cuiqimei@bupt.edu.cn
邓钢,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博士。
电子邮箱:denggang@bupt.edu.cn。
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冯志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论坛(NGMN)技术顾问(Advisor),“北斗卫星系统”频率组专家,IEEE高级会员;IET Communication,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等国际期刊编委。从事无线通信及网络方面的研究,在认知无线网络、宽带无线通信、无线电频谱监测与管理、无线网络大数据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欧盟FP6和欧盟FP7大型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在IEEE JSAC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被接纳ITU、IEEE等国际标准化提案40余篇,形成ITU、IEEE等4项国际标准。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网络新理论及技术。
范绍帅,男,讲师,硕士生导师,泛网无线教研中心副主任。于北京邮电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曾于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5G组网及关键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及网络自组织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电信研究院、大唐移动、华为、上海贝尔等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联系方式:fanss@bupt.edu.cn。
侯延昭,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副教授,科技部未来移动通信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助理,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 6G研发中心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等。研发的敏捷覆盖组网技术获2020年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支持5G 超密集组网的“MORE 5G 原型系统”获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曾获IEEE APCC 2018“Best Demo Award”;IEEE ICCC 2018 “Demo Award”;2018 年度获工信部首届“绽放杯”5G 应用大赛三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0 项,美国发明专利6项。
邮箱:houyanzhao@bupt.edu.cn
胡铮,男,副教授。200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移动互联网及业务计算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信物融合空间用户行为认知,以及人机融合智能知识工程自动化。目前任北邮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副主任,“北邮-海马云新媒体行为认知联合实验室”主任。近年来,主持过国家重大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多项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际合作课题、欧盟项目课题等。已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项目北邮课题骨干于2009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招生方向为数据科学、行为认知与智能系统(工学学位),以及无线大数据与泛在智能系统(专业学位)。
黄赛,男,副教授,IEEE Member, IEEE ComSoc 认知无线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 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完成2篇国际标准化提案被ITU-R采纳、获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校企合作等为代表的科研项目10余项。合作编写“十三五” 规划教材《python基础编程与实践》。曾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担任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信号处理,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统计频谱感知与分析,通用无线信号快速检测与深度识别、5G\B5G\6G网络的协议分析等。
研究方向:智能信号处理新技术。 联系方式:huangsai@bupt.edu.cn
康桂霞,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德国西门子公司总部未来无线概念部从事4G前沿研究。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慧医疗产学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海聚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
长期致力于无线传输创新理论、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的研发,对前沿学科方向有敏锐的洞察力。研发了国内首个吞吐量达1Gbps的新一代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试验系统,验证了长训练域导频码、准并行LDPC置信传播译码、频谱感知等核心技术。于2005年提出了跨学科发展方向“无线电子健康(WeHealth)”,在时延、可靠性、能效、智能化等多个维度优化现有的无线通信网络,并搭建了多参数传感器信息采集、异构网络协同、无线自组织网络等科研试验平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在医疗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进行深度研发,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开展慢病、癌症等风险评估;此外,与各大医院合作,开展脑科学医疗影像的深度挖掘和临床辅助决策。上述研究工作获得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支持。出版中英文专著4本,发表SCI、EI检索论文15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25余项。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为:移动物联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李立华,女,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2006年在英国Brunel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B3G、4G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包括自适应编码调制、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MIMO技术、协同传输技术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项。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IEEE会员,IMT-Advanced推进组技术组成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E-mail:lilihua@bupt.edu.cn。
李娜,女,讲师,博士。2009年和2012年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为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讲师,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秘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入安全、物理层安全等。
邮箱:Lina_Lena@bupt.edu.cn
李亦农,男,生于1971年,讲师。199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研究方向为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无线通信业务与终端、大数据,参与多项863项目;曾作为团队成员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方向:大数据。 Email: hoplee@bupt.edu.cn
刘宝玲,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基础理论和新型电子电路技术的研究,在二维RAKE接收、WCDMA关键技术仿真、多用户MIMO OFDM系统的同步和信道估计及检测、新型超高速高密度电子电路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2006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兼任北京电子学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刘培植,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通信网络、光通信、软交换、无线宽带通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通信与电路系统的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如“PCN试验网设备和成网的研究”、“光纤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纤网络系统”、“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完成数字程控交换机、综合数字排队系统、接入网设备、PON、光缆自动检测系统等产品研制。两项产品获信息产业部科学进步奖。现在主要从事无线宽带网络研究,包括WiMAX 、WiFiMesh等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宽带通信。 Email:liupz@bupt.edu.cn
马楠,男,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无线通信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成员。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1部。主持研发的3G、4G、5G终端无线资源管理(RRM)一致性测试等系统被国家进网检测采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研究领域为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测试技术,包括5G/6G关键技术、无线信道建模与空口测试理论、无线大数据应用等。联系方式:manan@bupt.edu.cn
聂高峰,男,生于1988年,讲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超密集组网关键技术研究,无线资源管理研究,参与多项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5G组网技术研究,网络体系架构研究。联系电话:010-61198102-721(办) Email:niegaofeng@bupt.edu.cn
秦晓琦,女,1988年生,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讲师,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项目。截至2019年,在国际知名期刊及会议共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6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下一代无线网络基础理论及性能分析研究,基于信息多维价值的智能组网理论研究,及感知通信计算一体化机制研究。Email: xiaoqiqin@bupt.edu.cn
唐恬,男,讲师。工作于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实践、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863项目、国家/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物理层关键技术。联系方式:tangtian@bupt.edu.cn。
唐晓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作于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实践、理论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社交关系识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包括社交关系分析和相关数据挖掘。从事过的研究工作包括三网融合环境下用户为中心的业务研究、异构网络和个人设备的条件下统一的跨系统的业务提供方式、TD-SCDMA无线终端综合测试仪器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化等。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欧盟IST框架等10余个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3本,申请专利5项。
田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无线通信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组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SC6国内技术归口WG8NGN召集人,中国ITS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专家组员。长期从事先进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网络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 863目标导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10余项国家级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7项,其中17项已授权,7项已转让;被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3GPP、3GPP2、CCSA、IMT-Advanced国内推进组采纳提案18篇。研究兴趣包括无线资源管理与优化,组网及干扰协调,天地一体化网络及基于云的计算、无线资源协调,网络自组织及机器学习,M2M,用户行为分析等。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网理论及技术。
田磊,男,讲师,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毕业。自2009年,从事无线移动通信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包括无线宽带系统信道测量方法、多天线(MIMO)系统信道测量方法、信道特性参数提取算法,信道的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特性的建模,以及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的建模。目前,主要研究面向5G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频段和Massive 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
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王强,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2017-2018)。200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持或承担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十余项。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出版著作2部,先后完成5项先进移动网络试验平台和软硬件系统开发,成果入选2010年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主要研究兴趣及招生方向包括移动网络与信息理论,高维数据统计/深度强化学习及其在无人网络/智慧交通/计算经济等应用。联系方式:wangq@bupt.edu.cn。
王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异构网络体系结构、无线资源管理与优化、系统级仿真与性能评估。2004年在日本NiCT作短期访问;2005年在香港大学访问,2014年在滑铁卢大学访问。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国际合作经验,主持并参与完成多个国际项目,包括中瑞政府间高科技合作项目,欧盟第六框架 MING-T 项目,欧盟第七框架S2EuNet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次,工业与信息化部重大技术发明奖1次,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26篇;申请发明专利40项,20项已授权;出版《无线资源管理》等专著5部。具有丰富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曾参与中国评估组向ITU提交4G评估报告。担任2009 ChinaCom学术会议论坛主席(workshopchair),IEEE WCNC2013和IEEE ICC 2015的会议宣传主席(publicity chair)。
尉志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无人机群智能组网、感知通信一体化技术等。获得2018年度WCSP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17年度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期刊模范审稿人奖(Exemplary Reviewer)、2017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指导的2项大创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其中一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一等奖,另一项获得第十八届学生“创新奖”一等奖。另外,指导本科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获得首届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中国联通&腾讯联合赛点)二等奖1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2项。近年来一共发表60余篇国际期刊/会议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2项成功转让给企业。
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人工智能;
联系方式:weizhiqing@bupt.edu.cn
徐瑨,女,副教授,隶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WTI)和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0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无线系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宽带无线传输技术、无线组网技术、干扰消除技术、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等。先后承担并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合作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参与移动通信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向3GPP、CCSA提交提案120余篇,接受85篇,参与五项国际标准编写。已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6项,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次。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电子邮箱:jin.xu@bupt.edu.cn
许晓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201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针对下一代移动系统的无线组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包括全面协作的分布式网络架构、混合组网、干扰抑制、资源分配、认知无线电技术和软件定义网络等。目前已完成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十余项项目,正在从事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长期参与移动通信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向3GPP、CCSA提交提案70余篇,20余篇提案被接纳并形成4项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移动通信试验系统及试验网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已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SCI检索2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27项专利已授权,其中美国授权2项,合作出版专著8部。联系方式:xuxiaodong@bupt.edu.cn。
招生方向:
l 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l 无线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
张建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IMT-2020(5G)推进组频率子组副组长;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OFDM、信道估计和同步、MIMO、协同传输技术等,并在宽带、多天线电波测量和建模方面形成了特色方向。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企业横向项目。截至2015年7月,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8项,在国际会议和期刊已发表100余篇文章,其中SCI检索30余篇,目前IEEE高级会员,多种杂志和期刊的审稿人。向国际电联ITU-R提交文稿11篇,参加完成第四代移动通信(4G)评估的基础国际标准ITU-R M.2135制定;向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提交文稿10余篇,参加完成4G热点技术“中继”信道模型的制定;2013年向3GPP提交文稿10余篇,参加完成将信道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立体模型,为5G的多天线技术研究提供可靠模型。获通信标准化协会2009年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和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次,霍英东青年教师三等奖等奖励。
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张宁波,男,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多址接入技术、物联网大连接技术;先进接收机、资源分配;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负责多项通信验证系统开发项目,发表SCI/EI论文3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10项。研究方向: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联系电话:61198115(办) Email: nbzhang@bupt.edu.cn
张奇勋,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认知无线网络、5G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机器通信网络技术、移动网络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十余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截至2015年10月已出版1本中文专著和1本英文专著,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20余篇,EI检索论文40余篇);被ITU-R、IEEE国际标准化组织接纳提案8项,被IMT-2020(5G)、CCSA国内行业标准化组织接纳提案11项;申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共39项(其中: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8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1项)。参与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含1名外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0余人,其中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获得ICT-Mobile Summit 2009国际会议平台展示唯一最佳展示奖(Best Demonstration)。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联系方式:zhangqixun@bupt.edu.cn
张雪菲,女,讲师。2015年获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受邀访问悉尼大学一年。主要从事协作传输理论的研究,包括异构网络/车载网络的性能分析和设计等。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在国际会议和期刊已发表10余篇文章,其中SCI检索9篇。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张轶凡,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认知无线网络、5G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
研究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联系方式:zhangyf@bupt.edu.cn
张治,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测试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委员特聘专家。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长期从事无线信号智能检测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并具有丰富的无线通信系统研制经验。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防973项目、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多项国内国际横向合作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研究兴趣包括:基于数据驱动和神经网络的无线信号检测技术,高谱效高能效无线通信技术,先进通信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招生方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无线大数据与泛在智能系统。
联系方式:zhangzhi@bupt.edu.cn。
朱旭振,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专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链路预测,推荐系统以及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挖掘与传播动力学研究。发表相关方向SCI论文40余篇, 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量数据信息下一致性协作推荐机理研究”;作为主研人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个性与群组特征的异构网络资源适配机制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北京邮电大学青年科研创新计划专项1项;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课题1项。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大数据驱动的多层级需求主动引导关键技术”,为北京市政府交通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并获得2018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三。近年出版专著有《基于链路预测的推荐系统—原理、模型与算法》获得读者广泛好评,《Python基础编程与实践》被多所高校选为本科教材。联系方式:zhuxuzhen@bupt.edu.cn
刘宜明,女,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2021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9月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隶属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曾于2017~2018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研究方向主要为智简通信网络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无人集群协同通信、基于区块链的边缘智能网络可信协同关键技术等。截至2021年9月,相关研究成果在IEEE JSAC/COMST/TVT、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ICC/Globecom/Infocom WKSHPS/WCNC/PIMRC等高水平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F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联系方式:liuyiming@bupt.edu.cn。
蒋挺导师组:
蒋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月生,1982年、1988年和2003年分别获燕山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无线宽带互联、信息论、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理论和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和企业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50多篇相关论文,获授权专利6项。研究方向:宽带无线通信新技术。
王晓湘,女,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8年自北京理工大学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学位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2001年至2002年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移动通信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至201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群智感知技术的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IMT-Advanced增强多媒体多播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健康监测终端互联互通信息系统研究”,国家863项目“新型宽带无线网络多用户协作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无线协作广播/组播的多级传输与冲突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虚拟多天线的协作广播”和“基于协作的自适应无线资源分配”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以及十余项企业合作技术开发项目等,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智慧无线网络与物联网应用等。Email:cpwang@bupt.edu.cn。
陈佃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1988年于复旦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于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硕士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学科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1990年在青岛电视机厂任助理工程师,1993年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主要从事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等方向的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在相关的国际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研究方向:无线通信理论。
黄小军,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生,先后进行过无线新技术、移动流媒体,定位系统、移动POC与即时通信、移动终端3D图像引擎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以及通信电源的研发。主持及参与十余项国家级及企业合作的研究开发项目。发表文章20余篇,发明专利2项,编著一部,译著一部。现任中国通信协会电源学会委员。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与计算机应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节能技术、自动监控系统。E-mail: hxj@bupt.edu.cn。
移动通信与计算机应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嵌入式应用新技术的研究、移动网络互动应用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下一代网络技术;实验室侧重技术研究与市场应用相结合,该方向具有良好的工作就业前景。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节能技术:大型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及其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自动监控等。
李屹,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于1977年10月,2000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4-2005就职于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200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物联网与云服务、未来网络与通信等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57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1项,已授权14项;出版专著1本。E-mail: liyi@bupt.edu.cn
孙学斌,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出生,2003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在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工作,2007年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目前研究课题包括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等。已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或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安全技术。E-mail:sunxuebin@bupt.edu.cn
吴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和2007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IEEE TWC、IEEE J-STSP、中国通信(China Comm.)、IEEE TVT、IEEE TCOM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SCI论文39篇),获得授权国家/国防专利30余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和国防横向项目等项目20余项,获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空间信息网络”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2017年EAI 5GWN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17年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和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迭代信号处理、航天侦察和卫星通信等。 电子邮箱:thuraya@bupt.edu.cn span>
张陆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8月生,博士。主要从事认知无线电CR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技术、物联网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三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电子发展基金及企业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50多篇相关论文,获国家电子学会科技三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30篇,ISTP检索10余篇等。研究方向:物联网、认知网络和多协议网络技术。
邹卫霞,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2002年获得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短距离无线通信新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及电磁兼容等工作,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EI检索60多篇,SCI检索二十多篇,申请专利14项。
刘杨,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晋城市大数据应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2014年获美国路易斯安纳大学拉法叶分校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通信与网络领域研究工作,在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聚焦城市泛在智联系统,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城市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下一代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主持设计、建设并运营了城市级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在IEEE系列会刊上发表论文21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其中有2篇论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此外,已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期与中国移动、新华三、千方科技保持产学研合作。担任中共晋城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负责晋城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项目,助力晋城成为山西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首批电子政务外网提速扩能改造试点城市。
获得电信科学期刊最佳论文奖(排名第一),获得IEEE BMSB最佳论文奖(排名第一)。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邮电大学赛区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北赛区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互联网金融应用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优秀学术奖(2013),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优秀学术奖(2012),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荣誉市民。担任IEEE WoWMoM 2021、MSN 2018、ACM TURC 2017宣传主席,IEEE WoWMoM 2016、MSN 2016分会主席等职责。在IEEE COMNETSAT、IWACCE发表了主题演讲。
联系方式:liu.yang@bupt.edu.cn
于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年(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2021年9月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bet356体育娱乐官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 论文 11 篇,包括Carb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IEEE Sensors Journal、Solid-State Electr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 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和之江实验室项目等。主要从事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射频微波器件设计、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以及柔性医疗健康监测应用等。
联系方式:yuhe@bupt.edu.cn